【带砺河山解释是什么】“带砺河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国家或政权的稳固、根基深厚。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原意是指以带为界,以砺石为凭,以黄河和泰山为依托,象征着坚固不可动摇的地理与政治基础。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带砺河山”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带砺河山 |
| 拼音 | dài lì hé shān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若以与我,郑国之宝也。”后引申为“带砺河山”。 |
| 含义 | 形容国家根基稳固,疆域辽阔,有天然屏障保障安全。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强调国家或政权的稳定与长久。 |
| 近义词 | 固若金汤、坚不可摧、江山永固 |
| 反义词 | 动荡不安、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带砺河山”最早源于古代对地理形势的重视。古人认为,国家的安定不仅依赖于人力,还必须依托自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例如,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被视为国家的象征;而泰山则因“五岳之首”的地位,常被用来比喻国家的根基。
在历史上,“带砺河山”常用于赞美王朝的稳固与强大,如汉唐时期,统治者常以此来彰显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持久性。
三、现代应用与常见语境
在现代汉语中,“带砺河山”虽不常用,但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它往往用于强调国家或组织的稳定性与长远发展,例如:
- “我国拥有带砺河山的地理优势,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
- “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具备带砺河山般的稳健根基。”
四、总结
“带砺河山”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成语,既体现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国家稳定的美好祝愿。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治理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