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和除的区别】“黜”与“除”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动词,常用于官职变动的语境中。虽然两者都涉及官员职位的变化,但它们在含义、使用场景以及情感色彩上存在明显差异。以下是对这两个词的详细对比分析。
一、词语释义
- 黜(chù):意为“罢免、贬退”,通常指因过失或失宠而被剥夺官职,带有负面意义。
- 除(chú):意为“任命、授予”,多用于官员被任命新职,通常为正面或中性用法。
二、使用场景对比
| 项目 | 黜 | 除 |
| 含义 | 罢免、贬退 | 任命、授予 |
| 情感色彩 | 负面 | 正面或中性 |
| 使用对象 | 被贬者 | 被任命者 |
| 常见搭配 | 黜免、黜降、黜职 | 除授、除名、除官 |
| 语义侧重 | 强调惩罚或失误 | 强调任命或晋升 |
三、历史用法举例
- 黜:
- 《汉书·霍光传》:“乃黜皇后,立昭帝。”
- 说明因某种原因将皇后废黜,带有明显的贬责意味。
- 除:
- 《后汉书·王符传》:“诏拜符为议郎,除太傅。”
- 表示朝廷正式任命其为某职,属于正常人事调动。
四、总结
“黜”与“除”虽都与官职有关,但“黜”强调的是对官员的惩罚或贬谪,而“除”则多用于正常的职务任命或升迁。在实际使用中,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避免误读。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黜”更偏向于负面结果,而“除”则是中性或积极的表达方式。理解这两个词的细微差别,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文献中的官职变动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