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泻千里什么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迅速、气势磅礴,也引申为事情发展非常迅速或情绪表达强烈。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泻千里 |
| 拼音 | yī xiè qiān lǐ |
| 出处 | 出自唐代韩愈《赠崔立之评事》:“水激则旱,人激则狂;风行水上,自然之理,一泻千里。” |
| 字面意思 | 水流奔腾而下,直冲千里的距离,形容水流极其湍急、势不可挡。 |
| 引申意义 | 1. 形容事物发展迅速,势头猛烈。 2. 形容情感或情绪激烈、难以控制。 3. 也可用于形容文章、语言等表达流畅、一气呵成。 |
二、用法举例
| 句子 | 解析 |
| 他写的文章一泻千里,读起来非常流畅。 | 形容文章写作顺畅,没有阻滞。 |
| 这场暴雨来得突然,河水一泻千里,冲毁了堤岸。 | 形容水流迅猛,破坏力强。 |
| 他的愤怒一泻千里,把心里的话全说了出来。 | 形容情绪激动,无法抑制。 |
三、常见误用
虽然“一泻千里”常用于正面描述,但在使用时也需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滥用:不要将其随意用于形容所有快速发展的现象,应结合具体语境。
- 注意感情色彩:该成语带有较强的动态感和力量感,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区分“一泻千里”与“一落千丈”:前者强调速度与力量,后者多用于形容情况或情绪急剧下降。
四、总结
“一泻千里”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既可用于描写自然景象,也可用于形容人的情绪、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趋势。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语境准确把握其含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一泻千里”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