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同仇敌忾解释】“同仇敌忾”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共同敌人时,团结一致、情绪激昂、奋起反抗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面对外敌时的集体精神。
下面是对“同仇敌忾”的详细解释,结合其出处、含义、用法及例句进行总结。
一、成语概述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同仇敌忾 |
| 拼音 | tóng chóu dí kài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
| 释义 | 共同的仇恨,激起愤怒的情绪,一起对抗敌人。 |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群体行为或历史事件中。 |
| 情感色彩 | 正面、积极、充满斗志 |
| 近义词 | 同心协力、众志成城、齐心合力 |
| 反义词 | 内耗分裂、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
二、详细解释
“同仇敌忾”中的“同仇”指的是大家有共同的敌人或仇恨,“敌忾”则是对敌人的愤怒和憎恨。整体意思是:大家因为共同的敌人而产生一致的愤怒情绪,形成强大的合力去对抗敌人。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意是指众人因共同的敌人而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形容集体意志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象征。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历史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全民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2. 现代语境
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员工“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应对困难。
3. 文学作品
小说中描写英雄人物带领群众“同仇敌忾”,反抗压迫者的情节。
四、注意事项
- “同仇敌忾”强调的是“共同敌人”和“集体行动”,不能随意用于个人之间的矛盾。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生搬硬套,否则可能造成表达不当。
五、总结
“同仇敌忾”是一个富有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人们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决心与勇气。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感,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一成语,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文化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