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沆瀣一气意思成语沆瀣一气的出处】“沆瀣一气”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那些为了私利而相互串通的行为。
一、成语“沆瀣一气”的意思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沆瀣一气 |
| 拼音 | hàng xiè yī qì |
| 解释 | 形容两人或多人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勾结,共同做坏事。 |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
| 近义词 | 蛛丝马迹、同流合污、沆瀣一气(近义词) |
| 反义词 | 风马牛不相及、格格不入、泾渭分明 |
二、成语“沆瀣一气”的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崔次甫的《酬李端校书见赠》诗中,原句为:
> “与君相见即相亲,沆瀣一气自相知。”
后来在宋代的《宋史·刘韐传》中也有使用:
> “时人以‘沆瀣一气’讥之。”
这表明“沆瀣一气”最初是形容志趣相投、情谊深厚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为贬义词,用来形容腐败、勾结的行为。
三、成语的演变与现代用法
起初,“沆瀣一气”是中性或褒义的词汇,表示志同道合、心意相通。但在后世的使用中,尤其是明清以后,这个词被赋予了强烈的贬义,成为批评权贵勾结、营私舞弊的常用语。
在现代汉语中,“沆瀣一气”更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以及日常对话中,用来指责某些人为了私利而相互包庇、暗中勾结的行为。
四、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沱瀣一气(注:正确写法应为“沆瀣一气”) |
| 含义 | 原指志趣相投,现多指勾结做坏事 |
| 出处 | 唐代崔次甫《酬李端校书见赠》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贬义,批评腐败、勾结行为 |
| 使用场景 | 新闻评论、文学作品、日常交流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沆瀣一气”虽然源自古文,但在现代语境中已发生了意义的变化。了解其本义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和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