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节是什么意思】“折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志向,通常带有谦逊、退让或自我调整的意味。这个词多用于古代文学、历史典故或文言文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一、
“折节”原意是“改变志节”,引申为“降低身份、放弃原有的高傲或固执,以示谦逊或顺应时势”。它常出现在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境、压力或政治局势变化时,选择放下身段、调整目标,以求生存或实现更大的抱负。
在现代语境中,“折节”虽不常用,但仍有其象征意义,表示一种灵活应变、忍辱负重的精神。
二、折节含义总结表
| 词语 | 折节 |
| 拼音 | zhé jié |
| 基本释义 | 改变志节;降低身份;谦逊退让 |
| 出处 | 多见于古籍、文言文(如《后汉书》《史记》等) |
| 引申义 | 表示适应环境、妥协或调整目标 |
| 使用场景 | 历史人物评价、文学作品分析、成语故事 |
| 近义词 | 低头、屈就、谦逊、妥协 |
| 反义词 | 坚持、傲骨、不屈、自负 |
| 现代用法 | 不常见,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表达 |
三、相关例子
1. 《后汉书·王符传》:“士之仕也,非为利也,为义也。若折节以从俗,则失其本心。”
——意思是:士人做官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道义。如果为了迎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志节,就会失去原本的心志。
2.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曾多次劝降魏延,但魏延不肯“折节”,坚持自己的主张。
——说明“折节”有时也意味着放弃个人立场,接受他人意见。
四、结语
“折节”虽不常被现代人使用,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转变,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体现了古人面对复杂环境时的灵活与坚韧。了解“折节”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历史人物的心理与行为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