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迅速、奔腾而下,后来也引申为事情发展非常迅速、势头强劲。这个成语在文学、新闻、日常表达中都较为常见。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一泻千里 |
拼音 | yī xiè qiān lǐ |
出处 | 《后汉书·马皇后纪》:“前前后后,皆是人之贤者,虽不能尽得,亦足称其一泻千里之才。” |
本义 | 原指江河奔流直下,气势磅礴,形容水流急速。 |
引申义 | 后多用来比喻文章、言论、情绪等发展迅速、势不可挡;也可形容事物发展迅速或变化剧烈。 |
二、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举例 |
形容水流 | 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东海。 |
形容文笔或语言 | 他的文章一泻千里,读来令人畅快。 |
形容情绪或局势 | 情绪一泻千里,难以控制。 |
形容发展速度 | 公司发展一泻千里,迅速扩张。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一往无前、势如破竹、风驰电掣 |
反义词 | 举步维艰、缓慢迟滞、停滞不前 |
四、总结
“一泻千里”最初是描述水流的壮观景象,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各种事物的发展态势。它不仅有自然景象的描写,也蕴含了对力量、速度和趋势的赞美。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适用性,避免误用。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及用法,可以更好地掌握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