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的典故】“何不食肉糜”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最早见于《晋书·愍帝纪》。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与百姓生活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常被用来讽刺那些不了解民间疾苦、脱离实际的官员或君主。
该典故的原文是:“帝(晋愍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鸣,谓左右曰:‘此声可食乎?’或对曰:‘可。’帝曰:‘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说,晋愍帝有一次在华林园听到青蛙叫声,问身边的人:“这声音能吃吗?”有人回答:“可以。”于是皇帝说:“那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句话看似荒唐,实则暴露了他完全不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甚至对基本的饮食常识都缺乏认知。
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用来批评那些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领导者。它不仅是对晋愍帝的讽刺,也成为后世文学和政治评论中常见的比喻。
何不食肉糜典故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晋书·愍帝纪》 |
主要人物 | 晋愍帝 |
故事背景 | 晋愍帝在华林园听到蛙鸣,误以为可以食用 |
原文内容 | “何不食肉糜?” |
含义 | 反映统治者脱离实际、不了解百姓生活 |
后世影响 | 常用于讽刺脱离群众的官员或君主 |
文化意义 | 成为古代政治讽刺的经典例子 |
使用场景 | 政治评论、文学作品、历史研究等 |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以及统治者对民生的漠视。虽然“何不食肉糜”听起来荒诞,但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批判意义却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