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如归名词解释】“视死如归”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无畏和坚定。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人物的英勇精神,也反映了某种信念或使命的崇高性。
一、
“视死如归”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后演变为“视死如归”,意指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形容人为了正义、理想或责任而不惧牺牲生命。该成语多用于赞扬英雄人物或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与坚定意志。
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视死如归”常被用来描写战士、烈士、爱国者等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它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信仰、国家、民族的高度忠诚。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视死如归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三年》(原句为“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拼音 | shì sǐ rú guī |
释义 | 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形容人不惧牺牲,勇敢面对死亡。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英雄、烈士、战士等面对死亡时的无畏精神。 |
近义词 |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赴汤蹈火 |
反义词 | 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胆小怕事 |
例句 | 他为了救群众,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真是视死如归。 |
文化内涵 | 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英勇、忠诚、牺牲精神。 |
三、结语
“视死如归”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精神上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保持坚定的信念与勇气。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