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问渠那得清如许,还是及问渠哪得清如许)】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的误写或混淆,尤其是在阅读和背诵时。其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与“问渠哪得清如许”便是常见的一种混淆。这两个句子都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但用字不同,意义也略有差异。
一、原文出处
《观书有感》是朱熹的一首哲理诗,原句为: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的“那”是文言虚词,表示“怎么”或“为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语气较为文雅、书面化。
而“哪”则多用于口语中,表示“哪里”或“怎么”,更偏向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二、字义对比
字 | 意义 | 用法 | 是否符合原诗 |
那 | 表示“怎么”或“为什么”,文言虚词 | 多用于书面语、古文 | ✅ 是 |
哪 | 表示“哪里”或“怎么”,口语化 | 多用于现代汉语 | ❌ 否 |
三、使用建议
1. 文学作品与学术研究:应使用“那”字,以保持语言风格与原诗一致。
2. 日常交流与通俗写作:可以使用“哪”字,但在正式场合或引用古文时需注意区分。
3. 教学与背诵:建议以原诗为准,避免误导学生。
四、总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正确用法,其中“那”字体现了古文的典雅与含蓄;而“问渠哪得清如许”虽在口语中可通,但不符合原诗的用字习惯。因此,在正式场合或文学研究中,应使用“那”字。
项目 | 内容 |
正确用字 | 那 |
错误用字 | 哪 |
出处 | 朱熹《观书有感》 |
用法区别 | “那”为文言虚词,“哪”为现代口语 |
推荐场景 | 文学研究、教学、正式写作 |
通过了解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用字规范,提升对古典诗词的欣赏与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