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谁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中国古代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选择不进去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主人公无私奉献、以国为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象征。
一、
“三过家门而不入”出自《史记·夏本纪》,讲述的是大禹治水期间,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都没有进去。他为了治理洪水、造福百姓,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最终成功治水,被后人尊称为“大禹”。
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大禹的高尚品德,也成为了后世推崇的榜样,强调了责任、奉献和牺牲精神。
二、人物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故事出处 | 《史记·夏本纪》 |
人物 | 大禹(姒姓,名文命) |
故事背景 | 治理洪水,造福百姓 |
典故内容 | 三过家门而不入 |
故事时间 | 约公元前2070年 |
故事意义 | 强调奉献、责任与牺牲精神 |
后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公而忘私”的典范 |
三、补充说明
“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是对大禹个人品质的赞美,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古代,这种精神被视为君子应有的操守;在今天,它依然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英雄并不一定轰轰烈烈,而是默默无闻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大禹的坚持与毅力,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