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丝不挂的意思是什么】“寸丝不挂”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非常贫穷、一无所有,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连一寸丝线都不挂在身上”,即身上没有任何衣物,象征着极度的贫困。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寸丝不挂 |
拼音 | cùn sī bù guà |
出处 | 《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用法 |
释义 | 形容极度贫穷,连一件衣服都没有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描写中 |
近义词 | 一贫如洗、身无分文、家徒四壁 |
反义词 | 富可敌国、富甲一方、衣锦还乡 |
二、成语来源与背景
“寸丝不挂”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明清小说中较为常见。它多用于描写穷苦百姓的生活状态,表达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在古代,衣服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穿得起衣服意味着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因此,“寸丝不挂”不仅表示经济上的贫穷,也暗示了精神上的困顿。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描写 | 他家中穷得寸丝不挂,连件棉衣都买不起。 |
社会评论 | 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人过着寸丝不挂的生活。 |
人物刻画 | 小说中的主人公从小便寸丝不挂,靠乞讨为生。 |
四、总结
“寸丝不挂”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极度贫穷的状态。它不仅表达了物质上的匮乏,也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再常用,但在文学作品或特定语境下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语言文化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