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原文及翻译】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以其“纸上谈兵”的典故闻名于世。他虽自幼学习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长平之战惨败,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警示故事。以下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关于赵括的原文及其翻译,并结合内容进行总结。
一、原文
>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曰:“吾以子为将,今王使括代廉颇,若其有功,妾请无与也;若其有罪,妾请不受诛。”奢曰:“括不可使将。”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翻译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事务时,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曾和父亲赵奢讨论军事问题,赵奢无法驳倒他,但也不认为他擅长用兵。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说:“我让儿子担任将领,如果他立了功,我请求不要参与;如果他犯了罪,我也请求不要受到牵连。”赵奢说:“赵括不能让他担任将领。”
三、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人物 | 赵括:赵国将领,自幼习兵法,缺乏实战经验 |
背景 | 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交战,赵王派赵括代替廉颇 |
特点 | 自幼研读兵书,善于言辞,但缺乏实际作战能力 |
父亲评价 | 赵奢认为赵括不适合带兵,担心他会失败 |
母亲态度 | 赵括母亲支持儿子出征,但对结果表示担忧 |
结局 | 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被坑杀 |
寓意 |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警示“纸上谈兵”的危害 |
四、总结
赵括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训之一。他虽然精通兵法,却未能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战斗力,最终导致了赵国的重大失败。这一事件提醒我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艺或胜任一项职责。
赵括的悲剧也反映出当时赵国在用人方面的失误,过于依赖书生将领而忽视了实战经验的重要性。这一历史教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