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怎么读什么意思俎读音及释义】“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常出现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对于不熟悉该字的人来说,了解它的读音和含义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对“俎”的详细解读,包括读音、释义及相关内容。
一、
“俎”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字,主要与祭祀或烹饪有关。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古文、成语或特定词汇中仍可见其身影。该字读作 zǔ,声调为第三声。其本义是指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木制礼器,后也引申为切肉用的砧板。在一些成语或典故中,“俎”常与其他字组合使用,如“人肉酱”、“鼎鼐”等,表示权力或地位的象征。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俎 |
拼音 | zǔ |
声调 | 第三声(上声) |
部首 | 丿(撇) |
总笔画 | 7画 |
结构 | 左右结构 |
本义 | 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木制礼器 |
引申义 | 切肉用的砧板;比喻权力或地位 |
常见搭配 | 俎豆、人肉酱、鼎鼐等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见于古文或成语 |
举例 | “人肉酱”(出自《左传》) |
三、延伸说明
“俎”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祭祀的重要工具,也常被用来比喻权力的象征。例如,“鼎鼐”一词,原本指的是烹煮食物的器具,后来引申为国家大权,有时也与“俎”并用,表达对权力的重视。
此外,在文学作品中,“俎”字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常见于诗词、史书或典籍之中。因此,了解“俎”的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和背景。
四、结语
“俎”虽然不是日常常用字,但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掌握它的读音和基本含义,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也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果你在阅读古文或成语时遇到“俎”,不妨参考本文的解释,帮助自己更准确地把握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