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败俗什么意思】“伤风败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批评某些行为或现象对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传统伦理、社会公德的破坏,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以下是对“伤风败俗”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伤风败俗 | shāng fēng bài sú | 指违背社会风俗和道德规范的行为,严重损害社会风气 | 出自《汉书·王吉传》:“今人多不修礼义,而争于利,伤风败俗。” | 多用于书面语,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
二、词语含义
“伤风败俗”字面意思是“伤害风化,败坏习俗”。这里的“风”指社会风气,“俗”指民间习俗或道德风尚。因此,该词通常用来形容某些行为或现象严重违反了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从而对社会整体风气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某些人为了追求利益,做出欺骗、欺诈等行为,被认为是“伤风败俗”。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说明 |
新闻评论 | 常用于评论社会事件,如腐败、网络暴力、道德失范等 |
文学作品 | 在小说、散文中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或社会背景 |
教育领域 | 用于警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败坏风俗、有伤风化、道德沦丧 |
反义词 | 移风易俗、弘扬正气、树立新风 |
五、注意事项
1. 语境要求高:该词属于正式、书面语,不适合日常口语交流。
2. 感情色彩强:使用时需注意语气,避免过度指责他人。
3. 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个人行为、社会现象、文化发展等多个层面。
总结
“伤风败俗”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批判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指出某些行为对社会风气和道德体系造成的破坏。在现代社会中,这一词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重视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理解并正确使用该词,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