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貌岸然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道貌岸然”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外表正经、严肃,但实际行为却与之相反,暗含讽刺意味。这个成语在现代使用中多带有贬义,但在古代则有着不同的语义背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演变过程,以下将从古义和今义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差异。
一、古义
在古代,“道貌岸然”最初并非带有明显的贬义,而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外在仪表端庄、举止稳重,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威严感。这里的“道”指的是“道行”或“道德”,“貌”是外貌,“岸然”则是指端正、庄严的样子。因此,原意是对一个人外表庄重、有风度的正面描述。
例如,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此词来形容士大夫或官员的仪态,强调其德行与外表相称,是一种褒义表达。
二、今义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语境的变化,“道貌岸然”逐渐演变为一个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贬义词。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批评那些表面正经、实则虚伪、道德败坏的人。这种用法强调的是表里不一,即外表看起来很正派,内心却可能极其卑劣。
例如:“他整天道貌岸然地讲道德,背地里却干尽坏事。”这样的句子就是典型的现代用法。
三、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古义 | 今义 |
| 含义 | 外表庄重、有道德修养 | 表面正经,实则虚伪、道德败坏 |
| 情感色彩 | 褒义 | 贬义 |
| 使用场合 | 描述士人、官员等有修养者 | 批评虚伪、做作之人 |
| 语境变化 | 原为正面评价 | 现为讽刺、批评 |
| 典型用法 | “此人道貌岸然,令人敬佩” | “他道貌岸然,实则自私自利” |
四、结语
“道貌岸然”一词的演变反映了汉语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发展。从最初的褒义到如今的贬义,不仅体现了语言风格的变化,也反映出社会对“表里如一”的道德期待。在日常交流中,正确理解该成语的古今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运用它,避免误解或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