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照本宣科什么意思】“照本宣科”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做事时过于机械、死板,完全按照书本或既定的条文来执行,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讲学方式,后来被广泛用来批评那些不加思考、生搬硬套的行为。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照本宣科 |
| 拼音 | zhào běn xuān kē |
| 出处 | 《元史·张之翰传》:“今之为政者,往往照本宣科。” |
| 释义 | 比喻做事只按书本或现成的公式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做事刻板、教条。 |
| 近义词 | 墨守成规、生搬硬套、按图索骥 |
| 反义词 | 灵活应变、随机应变、因地制宜 |
二、成语使用场景
“照本宣科”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境中:
1. 教学场合:教师在授课时不加讲解,只是照着课本读一遍,学生难以理解。
2. 工作执行: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不考虑实际情况。
3. 政策落实:某些地方在执行政策时,不结合本地实际,照搬上级文件内容。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
“照本宣科”虽然带有贬义,但其背后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经典”和“权威”的尊重。古人认为书籍是智慧的结晶,应当遵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依赖书本知识而忽视现实情况,往往会带来问题。
因此,“照本宣科”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行为方式。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既要尊重传统,也要注重实践与创新。
四、总结
“照本宣科”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加思考、机械地按照书本或规定行事的人。虽然它源自古代的学习方式,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做法往往被认为是落后的。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学会灵活应对各种情况,避免成为“照本宣科”的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