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落荒而逃什么意思】“落荒而逃”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困境、失败或危险时,仓促逃离的情景。这个成语形象生动,语言简洁,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
一、成语解释
| 词语 | 含义 |
| 落荒 | 指在荒野或无人之地,形容无路可走、孤立无援的状态 |
| 而逃 | 表示逃跑、迅速离开 |
整体含义:
指人在遭遇失败、威胁或不利局面时,没有选择正面应对,而是慌乱地逃窜,通常带有狼狈、无奈的意味。
二、出处与用法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人惧,使子良往请成,曰:‘……’于是晋师退,郑人复叛,楚子围之,郑人惧,乃以子良为质,求和于楚。楚人不许,郑人乃使子良出奔,曰:‘我不能守其国,故避其难,愿以身代之。’楚人曰:‘尔能避其难,吾亦不能守其国,故逃之。’”(虽非直接引用,但类似语境) |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战败、失败、逃避现实等场景,常作谓语、状语使用 |
| 示例 | “敌军大败,纷纷落荒而逃。”、“他因害怕被批评,只好落荒而逃。”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成语 |
| 近义词 | 仓皇败退、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四散奔逃 |
| 反义词 | 勇往直前、奋勇向前、迎难而上、沉着应战 |
四、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场景:适用于描述失败者、逃避者的行为,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 语气情感:多用于叙述或评论中,表达对行为的不满或惋惜。
- 避免滥用:不宜用于描述正常撤退或战略转移,否则可能造成误解。
五、总结
“落荒而逃”是一个形象生动、意义明确的成语,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压力或失败时的慌乱逃离。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传达情绪和情境。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