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恶务尽的释义】“除恶务尽”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乐也。除恶务尽,无使滋蔓。”意思是:对于邪恶的事物或行为,必须彻底铲除,不能留有余地,以免其继续发展、蔓延,造成更大的危害。
这个成语常用于强调对不良现象、坏人坏事进行坚决打击,不留后患,体现了正义与果断的态度。在现代语境中,它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法律、道德教育等多个领域,强调对腐败、犯罪、不正之风等社会问题的彻底治理。
一、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除恶务尽 |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六年》 |
| 拼音 | chú è wù jìn |
| 释义 | 对邪恶事物或行为必须彻底清除,不留余地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对不良现象、犯罪行为等的坚决打击 |
| 含义 | 强调正义、果断、彻底处理问题 |
| 近义词 | 彻底清除、斩草除根、除恶务尽 |
| 反义词 | 养虎为患、姑息养奸 |
二、成语解析
- 除恶:指消除邪恶的人或事。
- 务尽:务必彻底,不留下任何残余。
该成语不仅强调行动上的彻底性,也包含一种道德判断——对“恶”的否定和对“善”的维护。
三、实际应用举例
| 场景 | 应用示例 |
| 法律领域 | 对贪污腐败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做到除恶务尽,防止再次发生 |
| 教育领域 | 在学校管理中,对校园欺凌、不良风气应坚决制止,做到除恶务尽 |
| 政治领域 | 对黑恶势力要严厉打击,确保社会秩序稳定,体现政府的决心 |
| 家庭教育 | 父母应从小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做到除恶务尽,避免养成坏习惯 |
四、注意事项
1. 避免过度使用:虽然“除恶务尽”强调彻底,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激化矛盾。
2. 区分“恶”的性质:并非所有“恶”都适用“除恶务尽”,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必要。
3. 保持理性与克制:在执行过程中,应兼顾法治与人性,避免情绪化处理。
五、结语
“除恶务尽”是一种积极、果断的态度,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稳定的重视。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