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朝三暮四”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源自《庄子·齐物论》,原意是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后来用来形容人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或者做事没有恒心、缺乏原则。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更多用于批评那些立场不坚定、容易动摇的人。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朝三暮四 |
| 拼音 | zhāo sān mù sì |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 原意 | 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比喻数量不变但形式改变 |
| 现代含义 | 形容人反复无常、善变、没有主见或立场不坚定 |
二、成语来源
“朝三暮四”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讲的是一个养猴人给猴子分橡果的故事。原本他每天早上给猴子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很不满意。后来他调整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就高兴了。其实总数还是七个,只是分配方式变了。庄子借此说明事物的本质不变,只是表面形式不同,人们却因表象而产生情绪波动。
三、用法与示例
|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 批评他人善变 | 他总是朝三暮四,让人难以信任。 |
| 描述行为不稳定 | 这个计划太朝三暮四,根本无法执行。 |
| 用于讽刺 | 他今天说东,明天说西,真是朝三暮四。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词语 |
| 近义词 | 反复无常、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
| 反义词 | 坚定不移、一心一意、始终如一 |
五、总结
“朝三暮四”最初是描述一种分配方式的变化,后来演变为对人性格和行为的批评。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应注重实质而非形式,同时也告诫我们做人要有原则、有定力,避免因表面变化而迷失方向。在日常交流中,合理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精准地表达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