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千里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尺寸千里”是一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事物虽小,却能影响深远。在汉语中,许多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那么,“尺寸千里”在《汉语大词典》中是如何定义的?它有哪些出处和用法?
以下是对“尺寸千里”这一成语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详细解读。
一、
“尺寸千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意是说,即使是一尺一寸的小事,也可能引发千里之外的连锁反应。后来被引申为强调细节的重要性,或指小事可能带来巨大影响。
在《汉语大词典》中,“尺寸千里”被收录为一个成语,解释为“虽小而能致远”,强调事物虽微小,但影响深远。该成语多用于文学、政论等正式场合,表达对细微之处的重视。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尺寸千里 |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
| 原文出处 | “夫子之言,如风过耳,不能入也;今子之言,如风过耳,亦不能入也。吾闻‘尺寸千里’,其义何如?” |
| 释义 | 虽小而能致远,比喻小事也能产生重大影响 |
| 引申义 | 强调细节的重要性,或事物虽小但影响深远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文学、政论、议论文中 |
| 近义词 | 积少成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反义词 | 毫无关联、无关紧要 |
| 《汉语大词典》收录情况 | 是,作为成语条目存在 |
三、结语
“尺寸千里”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要忽视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往往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