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知识 > 生活百科 >

抱残守缺出自何处

2025-11-12 12:32:36

问题描述:

抱残守缺出自何处,求解答求解答,第三遍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12 12:32:36

抱残守缺出自何处】“抱残守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固守旧有的观念或事物,不思进取。这个成语的出处和演变过程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以下是对“抱残守缺”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来源简述

“抱残守缺”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原意是指对残破的器物仍加以珍藏,后来引申为对旧有事物或观念的固守。该成语在古代多用于批评那些不求变革、墨守成规的人。

二、历史出处及演变

出处 文献名称 原文内容 含义解析
汉代 《汉书·刘歆传》 “今学者多言古文,而其说多非圣人之言,盖自王莽时已失其真,后学不能辨也。……故曰:‘抱残守缺’。” 表示对残缺、错误的东西仍加以维护,不愿改正。
南朝 《世说新语·文学》 “王右军云:‘古人以书为道,余以书为戏。’谢安闻之,叹曰:‘此子虽小,能自立。’……然其志不在经术,而在风流,可谓‘抱残守缺’矣。” 引申为不务实际,只顾表面形式。
宋代 《宋史·朱熹传》 “若使学者专守章句,而不通大义,徒事训诂,是‘抱残守缺’也。” 强调治学应注重整体理解,而非拘泥于细节。

三、现代用法与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抱残守缺”常用于批评那些思想保守、拒绝接受新事物的人或做法。它强调的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四、总结

“抱残守缺”源于古代文献,最初用于描述对残破物品的珍惜,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对旧有观念或制度的固守。其核心含义在于强调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行为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提醒人们要勇于革新、不断进步,避免陷入思维定式。

结语:

了解成语的出处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使用和理解它们。对于“抱残守缺”这样的成语,我们不仅要知其源,更要明其意,避免误用或滥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