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角是谁】“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忘记了自己的根本或过去的处境,常常带有贬义。在历史故事中,“乐不思蜀”的主角是刘禅,也就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
一、成语背景
“乐不思蜀”最早出现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记载的是蜀汉灭亡后,刘禅被魏国俘虏到洛阳,司马昭问他在魏国是否想念蜀地,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讽刺那些忘本、安于现状的人。
二、主角简介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刘禅(字公嗣) |
国家 | 蜀汉 |
在位时间 | 223年-263年 |
父亲 | 刘备 |
继承人 | 刘禅(继承刘备皇位) |
结局 | 蜀汉灭亡后投降魏国,被封为安乐公 |
典故 | “乐不思蜀” |
三、总结
“乐不思蜀”的典故来源于刘禅,他作为蜀汉的末代皇帝,在国家灭亡后仍能安于新环境,甚至表示“此间乐,不思蜀”,因此被后人用来形容那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虽然刘禅在历史上评价不一,但“乐不思蜀”这一成语的确是以他为主角而流传下来的。
关键词:乐不思蜀、刘禅、蜀汉、成语故事、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