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自毙的故事和含义简短】“作法自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因自己的行为或做法而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情况,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因小聪明或不当手段而陷入困境。
一、故事背景
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淳于髡”的人,他以机智善辩著称。有一次,齐王想要修建一座高台,但百姓对此怨声载道,纷纷反对。淳于髡便劝谏齐王:“修建高台是好事,但若没有合适的时机,反而会带来灾祸。”齐王不听劝告,坚持修建,结果百姓更加不满,国家动荡不安。
后来,齐王又想用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但法令繁多、执行混乱,百姓苦不堪言。淳于髡再次劝谏,但齐王依然我行我素。最终,齐国因内乱而衰败,齐王也失去了民心。
二、含义解析
“作法自毙”字面意思是“自己制定的法规反而害了自己”,引申为:因自身的行为或决策不当,最终导致自身的失败或灾难。它强调的是因果报应和自我毁灭的概念。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韩非子·内储说上》 |
| 含义 | 因自身行为或做法不当,最终导致自身受害或失败 |
| 常见用法 | 用于批评那些自以为聪明,却因错误决策而导致失败的人 |
| 故事主角 | 齐王(未听劝谏,坚持错误政策) |
| 教训 | 不要固执己见,应听取他人意见;决策需谨慎,避免因一时之利引发后患 |
| 现代应用 | 可用于形容企业管理、政治决策、个人行为中因短视或错误判断而造成损失 |
三、总结
“作法自毙”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深刻的处世哲学。它提醒我们:做事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自以为是。只有不断反思和调整,才能避免因“作法”而“自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