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自相矛盾”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原意是指一个人说话或行为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导致无法自圆其说。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逻辑上或事实上的自我冲突,缺乏一致性。
一、
“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的言论或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无法自洽。这种现象常见于辩论、写作、演讲等场合,也常用于批评他人的逻辑错误或言行不一。该成语强调的是逻辑上的不一致和自我否定。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自相矛盾 |
| 出处 | 《韩非子·难一》 |
| 原意 | 一个人说话或行为前后不一致,互相冲突 |
| 现代用法 | 形容逻辑不一致、言行矛盾的现象 |
| 同义词 | 自相冲突、前后矛盾 |
| 反义词 | 自圆其说、前后一致 |
| 举例 | 某人说他从不撒谎,但又承认曾说过谎 |
| 使用场景 | 辩论、写作、日常交流中批评逻辑问题 |
| 语法结构 | 动宾结构(自+相矛盾) |
| 常见误用 | 误用于描述外部冲突而非自身矛盾 |
三、实际应用举例
1. 日常对话中:
小明说:“我从来不吃甜食。”但下一秒他又吃了一块蛋糕。这就构成了“自相矛盾”。
2. 写作中:
一篇文章前半部分说“所有人都支持这个政策”,后半部分又说“很多人反对”。这样的表述就是典型的自相矛盾。
3. 演讲中:
演讲者一边强调环保的重要性,一边却在演讲中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这也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表现。
四、结语
“自相矛盾”不仅是语言表达中的大忌,也是思维逻辑不清晰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此类现象,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据,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