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勤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一生勤奋好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和作品。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卓越,在个人修养和治学态度上也堪称后世楷模。本文将对《欧阳修勤学》一文的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翻译,同时以表格形式总结关键内容。
一、原文
>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母郑氏,亲授之书。或问:“何以不从师?”曰:“贫不能致师。”母曰:“吾闻古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语,吾虽贫,然教子以学,未为过也。”遂日以纸笔为教,夜则燃柴火读。年十二,已能属文。后官至翰林学士,位至宰相,人称“文忠公”。
二、翻译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没有钱财请老师。他的母亲郑氏亲自教他读书。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请老师呢?”他回答说:“家里太穷,请不起老师。”母亲说:“我听说古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我虽然贫穷,但教导儿子学习,不算过分。”于是每天用纸笔教他写字,晚上点着柴火读书。十二岁时,已经能够写文章了。后来他官至翰林学士,位居宰相,人们称他为“文忠公”。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文章标题 | 欧阳修勤学原文及翻译 |
作者 | 欧阳修(北宋) |
主旨 | 强调在困境中坚持学习的重要性,体现欧阳修自强不息的精神 |
出处 | 古代文献记载(非具体篇名) |
翻译者 | 不详(传统传记体文本) |
关键人物 | 欧阳修、母亲郑氏 |
学习方式 | 母亲亲自教授,夜晚点柴火读书 |
学习环境 | 家境贫寒,无钱请师 |
成就 | 十二岁能作文,后成宰相,文坛巨匠 |
哲理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四、结语
欧阳修的勤学故事不仅是对他个人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学习,最终成就非凡。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通过了解《欧阳修勤学》的原文与翻译,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历史名人的成长经历,也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