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古今异义】《孙权劝学》是《资治通鉴》中的一篇短文,讲述了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在阅读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与古时已有较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古今异义”。以下是对《孙权劝学》中常见古今异义词的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总结
| 古文词语 | 古义 | 今义 | 说明 | 
| 学 | 学习(广义) | 学术知识 | 古代“学”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道德修养、处世之道等。 | 
| 卿 | 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 一种官职或称谓 | “卿”在古代多用于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带有亲昵意味。 | 
| 治 | 管理、治理 | 健康、治疗 | 古文中“治”常指管理政务或身体调理,如“治国”、“治病”。 | 
| 但 | 只是 | 但是 | “但”在古文中表示“只”,而现代用法多为转折连词。 | 
| 非复 | 不再是 | 不再重复 | “非复”意为“不再是”,现代多用“不再”。 | 
| 才略 | 才能与谋略 | 才能、技能 | 古代“才略”强调综合能力,包括智谋与军事才能。 | 
| 吴下阿蒙 | 吕蒙的绰号 | 无实际意义 | “吴下阿蒙”原为吕蒙的别称,现多用于形容人学识浅薄。 | 
| 见事 | 明白事理 | 看见事情 | “见事”指理解事物、明辨是非,而非单纯“看见”。 | 
二、总结
《孙权劝学》虽篇幅不长,但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语言特色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对文中词语的古今对比,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原意,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了解这些古今异义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在现代语境中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资源。
总之,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的,了解古今异义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一步。通过细致分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古文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与语言素养。
 
                            

